继日前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景朝亮老师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社区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15BGL197)结项成果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鉴定为良好等级后,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丽副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华北产业工人生存状况研究(1912-1937)》(16CZS061)也传来喜讯,不仅顺利结项,同时也获得了鉴定等级为良好的评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与1986年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样,是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主渠道,面向全国,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在从事社科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性,近期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取得的良好成绩,也标志着我校社科成果水平的提升。
丁丽副教授课题组最终研究成果包括书稿20余万字,作为阶段性成果的论文若干。书稿内容主要通过民国社会调查、劳动年鉴中的资料数据,运用比较、统计等方法,考察华北产业工人的总体状况,包括华北产业工人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劳动条件、工资与生活状况、反抗与斗争、劳动保障、华北产业工人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等内容。该课题研究以华北地区为中心,范围包括晋冀鲁豫四省和京津两市,对民国时期华北产业工人的生存状况进行整体研究,试图展现民国华北产业工人的原貌。成果内容重点对华北产业工人的劳动与生活状况、劳动保障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书稿和阶段性成果中研究了课题的难点问题,即民国时期华北产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以及劳动保障的实施成效。仅看工人名义上所得工资的涨落无法分析其实质上的工资水平,课题分析名义工资与物价、生活费之间的关系,比较工人工资与企业产值、利润和资方上层人员薪金的差距,分析其所得工资的真实水平;关于劳动保障的实施成效问题,课题研究华北产业工人劳动保障的具体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制定之后是否得到贯彻实施,工人的劳动与生活状况是否得到改善,对于当今产业工人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均发表在经济史方面的专业期刊上。作为后续研究,丁丽副教授带领课题组于今年又申报了2021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今后将侧重党史与工人问题的深入研究。
社会科学处覆盖了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从项目申报到结项均给予课题组有力支持、协助与管理,助力国家级项目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绩。